(以下内容根据研讨会逐字稿整理)
2021年1月21日,在联爱护心项目发起近一周年之际,项目组召开了《心理援助的中国道路》专项研讨会。研讨会以视频会议的形式举行。
会议由徐凯文博士主持,研讨嘉宾有(排名不分先后):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刘正琛秘书长;四川大学教授、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肖旭老师;首都经贸大学教授、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杨眉老师;香港浸会大学、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苏细清博士。
与会嘉宾还有联爱护心项目全国各督导组督导师及助教(排名不分先后):
臧寅垠、许素萍、张淑芳、隋双戈、卢林、张红、刘红、刘军、王俊红、聂振伟、秦弘、霍义平、余红、刘娟、闫琳、殷竹婷、华莉、郜淑芬、谢鹏飞、檀小韦、梁冠琼、牟惊雷、刘琳、郭金荣、熊丹、叶云、王春晓、韩毅、张海霞。
会议背景
从项目发起至今近一年时间,联爱护心项目取得很多进展,落实了很多助人的工作。如我们已经帮助了很多社区干部和需要帮助的三类对象;武汉办公室、咨询室已经设立,可以开展面对面的咨询工作;与新阳光资助下的社工组织工作,对目标人群进行进一步随访和咨询。
随着工作的进展和推进,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扰。疫情并没有完全过去,可能要开展更多热线、远程咨询的工作;助人的工作还没有找到效率最好的方式,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解决。
针对我们遇到的问题,苏细清老师、肖旭老师、杨眉老师分别就社区为本的心理服务与心理照顾;咨询师的胜任力;咨询师的态度和咨访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和生动的阐释。
徐凯文老师
联爱护心项目不只是心理咨询或创伤心理咨询的工作,我们特别大的优势是还会与公益组织和社工组织紧密和直接的合作。要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受到疫情冲击的人是根本目的。伦理是为咨询目的服务的,而咨询的根本目的是助人。
徐凯文老师还强调,公益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是自己的价值的升华。
苏细清老师
香港浸会大学的苏老师有十年以上的社工和心理咨询背景,她在百忙之中为这次研讨会精心准备了PPT:《社区为本的心理服务和心理照顾——个案管理和服务理念》,对三级服务模型、老年青少年长期适应问题、疫情常态化未来怎样服务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讲解。
苏老师还介绍了在香港,社工作为经理人,与不同的专业人员一起为服务对象提供情绪支持,并帮助他解决适应问题、恢复社会功能,实现全面照顾的先进经验。
肖旭老师
四川大学的肖老师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从08年开始一直在做公益专业志愿者。她和大家分享了汶川地震时公益心理服务的经历,让很多参会的老师都受到了感动。
肖老师从人本的视角阐释了对咨询师胜任力的理解。“我们只是来访者的心理环境,只要去陪伴他、支持他、好奇他、尊重他、扰动他,我们就可以放下救世主的架子,少些面对困难个案时的惶恐,就会多一些信心。” “专业的伦理和胜任力是连在一起的。胜任力是知识、态度、技能。态度里面最核心的就是伦理。伦理是有生命的,伦理困境和抉择的尺度是生命第一,来访第一。看是不是多重关系,是否符合伦理,是否符合设置,是否符合专业规范,一切看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尤其是灾后,社会心理服务的情况下,常态化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杨眉老师
首都经贸大学的杨老师,倡议让武汉的老师们休息以下,全国驰援,开展主题式团体活动。杨老师还为学员们梳理了咨询师态度、咨访关系发挥作用的理论发展脉络。
此外,张淑芳医生、治疗师代表在武汉的咨询师和社工表达了疫情期间作为心理工作者的心路历程。张医生表示“我们武汉的咨询师,在这个阶段中,有一部分没有疗愈好的伤口,要捂着自己的伤口去帮助别人是很困难的。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联爱护心,也愿意做我们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帮助好,同时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武汉办公室负责人郭金荣老师表示将进行回访牺牲的社区卫士的工作,对22位因为疫情牺牲的社区工作者提供每家10万元抚恤金的支持。督导师也就对社区卫士家属的心理支持工作给出了一些建议。
最后刘正琛秘书长对会议做了总结
面对中国的环境,社会环境、人类学环境与欧美是不一样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东方文化、社会结构、政治体制,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做好心理服务,需要我们放下条条框框,回到最原点——帮助人解决心理上的痛苦。用什么样的方法,需要在督导老师的指导下,做一些突破和创新。
联爱护心项目之社区卫士回访记录:http://u.isun.org/c/news/itemnews/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