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组之一|| 身心的成长与自我照顾

 新闻中心     |      2020-11-27      
读书小组之一|| 身心的成长与自我照顾

 


大儒心理和联爱护心社区联合组织的读书会之旅将于金秋十月正式开启,为大家推荐并速读心理学系列专业书箱。本次带读的三本书是《创伤与复原》、《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和《抑郁症的正念认知疗法》。




与来访者合作,与创伤真正和解
——《创伤与复原》




带读者是谁


黄佳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学士,北京大学临床心理硕士,目前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担任全职咨询师。有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理论学习背景和临床实践经验,参与过多次危机干预、心理创伤治疗相关培训,具有丰富的心理热线服务经验,临床工作小时数1000+,个体咨询小时数200+,督导小时数300+。我很希望能够与各位一起踏实地走好咨询的学习道路,成为一位临床实践之路上的“修行者”。

我乐于思考钻研,是一名喜欢分享知识的“读书人”。在临床心理咨询的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有关心理创伤的问题,几乎所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的患者都存在有严重的心理创伤,而如何去帮助和挽救这样的来访者,是心理咨询实践中最具挑战的工作之一。我在研究生课程《心理创伤治疗》上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让人感慨创伤的无处不在,随着实践的增多,更加体会到那些隐匿的创伤对人的一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创伤治疗不仅仅要在大灾大难后得到临时的召唤,还应当作为咨询师的基本素养,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借此机会,与大家一同学习这本书,分享体会感受,交流所思所想。


荐读原由

《创伤与复原》是创伤治疗师必读的经典作品。“这是一本描绘共通经验的书:无论是在强暴罪行的幸存者和参战退伍军人之间,在受虐妇女和政治犯之间,还是由独裁暴君所建立的大型集中营的幸存者和由家庭暴君所建立的小型隐匿集中营的幸存者之间;这是一本有关重建关联性的书:无论在公众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在个人与社群之间,或在男性与女性之间。”


读书设置

2020.10.11-2020.10.18周日14:00-17:00,共两次,每次3小时





从身体中找寻答案
——《身体从未忘记》



带读者是谁



    
刘晔

教育背景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心理学本科

英国华威大学 (University of Warwick) 行为心理学研究生

专业受训背景

北大徐凯文博士心理咨询与治疗两年制研修生

英国Tavistock塔维斯托克中心精神分析培训

专业伦理与危机干预培训


荐读原由
        
很多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心理创伤。尽管我们的大脑试图遗忘创伤记忆,我们的身体却把我们困在过去的情境里。《身体从未忘记》这本书正是基于头脑、心智、身体之间的深刻理解来告诉我们,创伤不仅会破坏大脑内部的联系,还会破坏身体和精神之间的连接。这些内部的断裂不仅会给创伤经历者带来内部难以言喻的情绪和感受,还会对家庭、婚姻、职业等社会关系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看到,创伤体验者难以活在现实里,于是他们会活在他们能感觉到活着的地方,即使这个地方充满恐怖和悲伤。如果痛苦体验没有经由过滤器而大量涌入,这些创伤体验者就会一直身处感官超载(senses-overload)的情况下。为了应对这种伤害性情境,他们尝试让自己变得麻木僵化,或是将视野变得狭隘和过度专注,并发展出各种自我发展和社会适应的问题。

在创伤治疗过程中,心理学家通常更为关注认知层面,试图通过唤起人们的洞察力(insight),从而对创伤做出更好的心智化理解(mentalization)和行为控制。而书中大量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只有很少的心理问题是因为理解水平所限而产生的。我们精细而发达的意识与感知可以理解大部分起源于理性脑的心理活动。但当情绪脑被唤起时,很多意识层面的洞察和言语化(linguistic)的工作会变得苍白无力。

我们转换视角就会发现,很多创伤已然进入身体里形成印刻(imprinting),使身体成为创伤的贮藏室,去承载那些还没有被解决的创伤经历。传统的自上而下(top-down)的创伤治疗从意识到身体,用被卡住的意识去处理被卡住的情绪和创伤,往往会使治疗陷入卡顿状态;自下而上(bottom-up)的创伤治疗从身体进入意识,通过新的身体体验来转化原有的创伤体验,更有可能会打破治疗停滞。

    创伤让我们直面人性的残忍与脆弱,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复原力和韧性(resilience)。身体会记得——身体会记得过去的创伤经历,也会记住新体验的安全经历。希望我们在共读这本书的时候,不仅体验创伤与修复的痛苦深刻,也能看到人类是如何追寻安全、快乐、意义,以及从中生发的创造性与联结感,这些都是人类得以存活发展的动力源泉。
读书设置

2020.10.24-2020.11.14 每周六14:00-17:00,共四次,每次3小时。

小组形式:地面与网络结合

地面于北京大儒心理书院进行,网络为瞩目或 ZOOM 线上会议。

地面小组人数为 6-10 人,线上人数不限。

 


建组:

组内成员分享阅读这本书的内在动因和对小组学习收获的期待


章节阅读:

每周讨论前请阅读完本章内容,记录感受和思考,在小组讨论中进行交流。

讨论分为两节:聚焦性讨论和发散性讨论

聚焦性讨论:对本章节内的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讨论

发散性讨论:如何将本章节内容带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读书心得:

每周讨论后可对本周阅读及讨论内容形成段落性文章,内容形式不限

领读人将读书心得汇总并形成整体性文章,组内成员可进行评论互动。


找回内心的宁静
——《抑郁症的正念认知疗法》



带读者是谁

闫琳(右一)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静观心理学部委员

牛津正念中心首次中国大陆正念认知疗法师资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咨询师

德国催眠学会(MEG)认证的临床催眠治疗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同事找到我,说让我带一个读书小组时,我在头脑中想到的第一本书是《抑郁症的正念认知疗法》。  

与这本书的缘起是在2013年,牛津大学的Mark Williams老师来到中国大陆,第一次举办培训工作坊,到今,我还记得老师一句撞击我心灵的扣问:“当你发现手中咖啡杯已经喝光了时,你有意识到吗?是谁喝光了你的咖啡?在这个课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原来一直生活在头脑不停歇的念头中,不停的在焦虑、担忧中奔跑,而忽略了当下的微风、阳光,宁静。很多时候将想象当成是现实。

仁慈与自我悲悯是我在这个课程当中学习到的另一最重要的体验。我被老师与整个工作坊暖暖的、充满慈爱与辽阔的觉察所环抱着,现在我将这本书分享受它。


荐读原由
        

这本书向我们呈现了正念认知疗法如何在人类心理健康——防止抑郁症复发的干预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本书,全然的相信人有自我疗愈的能力;人可以在自我康复中,除了依靠医生,还可以有更多的自我帮助的方法。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可控感与自我的效能感。

阅读这本书,以及持续不断的练习,不仅可以有效的预防抑郁的复发,还有其他的益处;我们也会练习在艰难或者是危机的心理状态下,依然能展现出自我慈悲的能力,让仁慈、沉着和平稳的内在品质,也开始强化,让人能够开始从苦恼当中抽离出来。


读书设置

2020.11.22-2021.1.17每周日17:00-18:30,共九次,每次1.5小时



注意事项:

本读书小组适合大部分成年人,但并非治疗性团体,读书过程中,包含多种练习方法,帮助您养成新的觉察习惯,从而增加真正活在当下的时间,学会更好的来关爱自己。所以需要您能投入时间与精力去练习。





读书小组报名及咨询